卫生防疫科普提示
洪涝灾害后
都需要注意什么?
哪些知识一定要了解?
健康河北官微(ID:jkhbgw)
推出系列内容
来为大家详细科普
洪涝灾害后,受灾群众聚居的地方人口密集,如果饮水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注意不到位,极易发生肠道传染病。河北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,应特别警惕下列传染病。
1.霍乱
霍乱(Cholera)是由O1血清群或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
传播途径:霍乱是经粪—口途径感染的肠道传染病,主要经水、食物及生活密切接触传播。
潜伏期:霍乱的潜伏期多为1—2天,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5—6天。
临床特点:大多数病例起病急,无明显前驱期,多以剧烈腹泻开始,继以呕吐,少数先吐后泻,大多无腹痛,亦无里急后重,少数有腹部隐痛或腹部饱胀感,个别可有阵发性绞痛。大便性状初为稀便,后即为水样便。由于大量脱水,可导致电解质紊乱,出现脱水症状,严重者可危及生命。
治疗原则:轻型脱水病人,以口服补液为主。中、重型脱水病人需立即进行输液抢救,病情稳定后可改为口服补液。给予抗菌治疗,可缩短腹泻时间,减少排便量,缩短病程。
疫苗应用:必要可口服灭活菌体疫苗。
2.伤寒、副伤寒
伤寒、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、己、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
传播途径:粪一口途径传播,即病菌随粪便排出,污染水、食物(蔬菜、瓜果、水产品、奶制品等)或其它生活用品,再经口食入而传播。
潜伏期:伤寒为1一3周,一般10一14天;副伤寒较短为2一15天,一般8一10天。
临床特点:持续高热、相对缓脉、特征中毒症状,脾肿大、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,常有畏寒、心肌炎等,肠出血、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。
治疗原则:早期诊断,及时抢救。伤寒、副伤寒治疗常用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,儿童、孕妇可用头孢曲松等。病人应注意卧床休息和补充足量水分与电解质。肠出血者应暂禁食,大量出血者应输血,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。
3.细菌性痢疾
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、慢性肠道传染病。
传播途径:经食物、水传播多,或经蝇、日常生活接触。
潜伏期:数小时至7天,平均1一3天。
临床特点:腹泻、腹痛、里急后重、可伴有发热。脓血便或黏液便,左下腹压痛,中毒型可急性发作,高热,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,有时出现脑水肿,甚至出现呼吸衰竭。
治疗原则: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,可给口服补液盐,必要时可输液,其它如对症治疗,降温、治腹痛。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、诺氟沙星,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。
4.感染性腹泻
感染性腹泻是由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、侵袭性大肠埃希菌、致病性大肠埃希菌、出血性大肠埃希菌、聚集性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。
潜伏期:1一14天,平均1一4天。
临床特点:腹泻为稀便、水样便、脓血便等,伴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、发热、腹痛,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。
治疗原则:对症治疗,改善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,同时对不同的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。
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快收好
隔离好传染源
首先要严格隔离治疗病人,根据情况采用家庭隔离或集体隔离。
其次,病人隔离后,对其居住和活动场所(家庭、宿舍及托幼机构等)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,对疫区公共场所开展经常性消毒,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30分钟,生活用品用0.5%过氧乙酸或2000毫克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、喷洒或擦洗消毒,被单、衣物等应煮沸消毒或日光下爆晒,或用500毫克/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。
切断传播途径
首先,加强水源保护,严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,对流行区内的井水、缸水、涝坝水,须用漂白粉消毒,余氯应保持在0.3mg/L以上。中小学校应供应开水,学生自带水杯。
其次要改善环境卫生,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,消灭苍蝇。医疗单位中的粪便及污水须经消毒处理后,方可排入下水道,废弃物应及时焚毁。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,避免污染环境与水源。
再有就是注意饮食卫生,防止病从口入,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场所不喝生水和不吃凉拌食品,制作食品前将原料用清洁的水清洗干净,不使用污水清洗瓜果、蔬菜。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,不吃淹死或病死的禽兽、来源不明的食物。烹饪时要烧熟煮透。生熟食品要分开制作放置,制作时不共用案板、刀具和盛放容器。
还要加强健康宣传,搞好个人卫生,特别要强调食前便后用肥皂水洗手,出现肠道症状及时到肠道门诊就诊。
保护易感人群
有疫苗保护的疾病必要时可进行疫苗应急接种。
文字来源: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